Loading...


演講精華

開幕演講及致辭

蔡冠深博士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 國家重視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透過“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等平台,推動經貿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 各地華商在“一帶一路”有不同程度參與,香港則提供不同領域的專業服務,彼此在拓展“一帶一路”相關區域聯繫發揮積極作用。
  • 去年香港和東盟簽訂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有助各地華商進一步通過“大灣區”拓展內地以至“一帶一路”市場。
  • 今天論壇為海內外華商和香港工商界提供平台,分享如何應用科技元素、結合傳統與新經濟產業發展,驅動華商企業以至區域經濟升級轉型。

辜勝阻先生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常務副主席

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五點建議:

  • 打造廣深港澳的國際創新走廊,創造各項成果轉化的創新平台,形成創新驅動、產業聯動、空間連接、功能互補的一廊四城創新發展新格局;
  • 推動新經濟生態化發展、三地創新領域開展上下游合作,打造完整的創新產業鏈,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實現創新在港澳開花,內地結果,加速科技成果創造轉化和產業化;
  • 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以及推動香港和深圳的資本市場改革,深化灣區金融體系支持,新經濟發展的功能;
  • 加快灣區人才自由流動,實現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便利流動,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港澳青年投入大灣區建設,落實各項留住人才的便利措施;
  • 大灣區各個城市優勢互補,建設成為全球創新中心資源的聚合中心。

林鄭月娥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可以發揮一國兩制下的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樞紐,擔當“一帶一路”的融資及專業服務平台,並進一步加強橋樑角色,聯繫內地與其他經濟體,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
  • 香港是全球公認的最自由經濟體,擁有廣泛的人脈和豐富的國際經驗,讓香港除了成為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平台,同時也是海外企業包括華商通向內地市場的首選門戶。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提升大灣區市場開放的水準,對外連接國際市場,對內幅射和帶動環珠三角及泛珠三角的發展,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
  • 透過參與大灣區建設,可為香港帶來嶄新機遇。大灣區可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同時,香港社會發展面對住房、安老、土地的制約,大灣區則可為香港市民追求更美好生活提供廣闊福地。

許又聲先生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
  • 當前“一帶一路”正從揮毫潑墨總體佈局的“大寫意”,向着精雕細作具體落實的“工筆畫”方向邁進。
  • 推進“一帶一路”離不開沿線國家政府和民間的主動對接和廣泛參與,希望僑胞主動向國際社會宣傳“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互利共贏理念,同時擔當“紅娘”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擔當“新娘”成為不同領域的務實合作參與者。
  • 要推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協同發展,必須“以僑為橋”,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建設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 香港僑界素有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情繫桑梓的優良傳統,相信香港僑界在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發揮應有貢獻。

謝鋒先生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
  • “一帶一路”源於中國,但實際上連接世界各地,為沿線國家及世界各地讓帶來機遇,已然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及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台,為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開闢新路徑,展現強勁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經濟霸權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只有開放才能使各國共同繁榮,持續發展。
  •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創立並推進內地、香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三方合作機制,透過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爭取實現“1+1+1大於3”的效果。
  • 華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在推進“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助力香港,服務國家,惠及世界。

上午論壇 - 善用香港工商及專業服務優勢,拓展區域合作新空間

陳百里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 從國家發展和世界經濟格局出發,持續開放市場,鼓勵自由貿易,加強商貿溝通共融是經貿發展的正途,也是互惠互利互補,營造多贏的最好方法。一帶一路倡議中鼓勵的“五通”正是應對今天應對複雜環境最堅強的後盾。
  • 因應國家發展大局需要,必須讓中央部委、內地省市、央企、國企和民企了解香港不可替代的地位、優勢及可發揮的角色,充分用好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樞紐。
  • 將“一帶一路”的龐大機遇由淺入深,充分優化,讓香港企業不同專業和持份者可以理解和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會。特區政府會努力擔當促成者的角色,未來會加強與內地政府部門合作,籌辦更多的活動,加強香港與地企業的聯繫和對接,拓展“一帶一路”的機遇。
  • 除了商機,亦必須發揮香港人文優勢,鼓勵並促進三通,運用軟實力和一國兩制的優勢打通橋樑,建立人脈和社會文化,使香港充分發揮作為國家對外最具國際化、最多元、最方便交往的通道。

謝國民先生

泰國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
  • 建議各位華商領袖、各地中華總商會組織小團隊,讓參加“一帶一路”的企業家聯合起來、共同交流,探討如大灣區給企業家帶來的投資機會,讓企業家有了目標,在各自領域就個人專業長處發揮和參與。
  • 大灣區對香港、中國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大灣區有7,000萬人口,消費水平高。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大灣區能推動香港成為更好的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位置亦值得各地企業家認定在此設立總部。
  • 泰國東海岸經濟走廊EEC充滿機遇,連接曼谷,佔泰國發展GDP總數的70%以上,其中房地產充滿商機,房地產正好是香港企業家的專長,帶動服務行業,具備合作發展空間。
  • 香港可說是左右逢源,他鼓勵世界華商將基地、金融投資總部設於香港,有助於在大灣區以至東盟的的投資。他看好未來大灣區的發展,期望香港政府認真研究如何將香港專長、專業服務能夠發揮作用、開展合作。

袁國強先生

資深大律師
  • “一帶一路”涉及逾70個國家和地區,各自有其法律的制度、傳統和文化,加強法律方面的溝通及共同構建“一帶一路”的法治環境十分重要。
  • 企業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進行投資、進行商貿活動的時候,其中最大問題是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應在投資之前就處理,探討在合同的內容、條件等方面的制訂
  • 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採用普通法,也用中文。曾經有人說:“香港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用普通法同時用中文的地方”。因此,香港的法律專業服務可以為華商在“一帶一路”投資和進行商貿活動過程中提供不同的法律專業的服務。
  • 另一方面,現時香港有約一萬律師,有香港律師也有來自外國的律師,如美國和英國,若在香港處理其他地方的法律問題也能找到相應的法律專才。
  • 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世界獲得認同,若在“一帶一路”的投資過程中有任何爭議,香港是進行仲裁的理想地方。

張燕生教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 當前世界有三種聲音,一是歐洲要求繼續推動傳統的自由貿易,二是美國,認為傳統的自由貿易不公平,三是中國期望世界能建立開放、包容、共享的世界秩序。世界華商要認清世界大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構建跨境網路建設,推動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 香港和粵港澳建設應當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從這個角度出發,世界華商要聯合粵港澳企業,聯合“一帶一路”相關的企業,共同開闢“一帶一路”新疆域。
  • 現在“一帶一路”建設20%是集中在電力領域,19%是聚焦在鐵路領域,其他投資重點集中在公路、管道和相關的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設施聯通才可推動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的相通。
  • 2016年廣東的研發強度達2.56,深圳的研發強度達4.1,已經超過OECD的平均水準,香港在金融、高端服務和國際化具有世界級的優勢,深圳和香港結合成為世界最強的創新集聚地。

聶德權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
  • 發展大灣區最重要的是政策突破與政策創新。大灣區內部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及三個獨立關稅區,如果要讓生產要素便捷流通,便需要一個頂層設計。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便是順應此需要,透過中央高層領導統籌,與各個單位共同研究政策突破與創新。
  • 大灣區發展不單是經濟產業發展,也包括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提升。特區政府期望把大灣區發展成一個優質生活圈,打通人員、資金、貨物、資訊流動。
  • 推動大灣區發展需要企業、商會、專業人士提出機遇,特區政府則與中央部委、廣東省市政府、澳門政府等緊密聯繫,推動政策突破和創新,共同努力發展大灣區。

查毅超博士

香港科技園有限公司主席
  • 香港政府已投放超過500億資金支持創科,其中100億將打造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兩個創科平台。
  • 大灣區發展需與香港河套開通四流:物流、商流、基金流、資訊流,讓兩地科研人員可以好好合作。
  • 在大灣區建立全球共贏的平台,利用科技在“一帶一路”發揮所長,香港科學園正在研發電子仲裁項目,以期把“一帶一路”中不同語言的法律,利用人工智能,翻譯成讓律師們和仲裁人員們都可以瞭解的方式。

袁俊先生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廣東作為內地最開放、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地區,位處內地改革开放的前緣。
  • 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跟以往的粵港澳合作完全不同。它同時帶有輻射效應,輻射與帶動環珠三角的發展,造就全面推進
  • 大灣區的特點是一國兩制帶來的多元制度,雖亦衍生制度成本,但三地可在中央支持下,共同探討、研究如何破除相關問題。透過加強制度創新,使合作更為高效、更為符合大灣區的發展規律。

蘇育洲教授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 澳門的旅遊發展與香港、新加坡不一樣,透過發展綜合度假村,讓澳門成為男女老少皆能找到樂趣的地方。
  • 國家把澳門定位為葡語國家平台。因為歷史因素,澳門與巴西、安哥拉、葡萄牙等葡語國家的關係良好,而且享有較低關稅的優待,為華商帶來機遇。
  • 澳門政府提出五年計劃,銳意把當地發展為智慧城市,當中的構想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旅遊、智慧金融及智慧交通,為各行各業提供很多投資機會。

陳凱先生

香港會計師公會代表
  • 香港的專業服務的獨特優勢是“熟識國際,了解國情”,很多專業制度無論是會計制度、法律等,都和國際高度接軌,專業資格在國際資本市場亦得到認同,以會計師資格為例,便在全球九大國際資本中心都得到認同。
  • 過去五年從內地“走出去”或是外商投資內地,大概70%都是通過香港進行,證明香港地位的重要。
  • 會計業在內地“引進來”與“走出去”俱扮演重要角色,服務亦趨多元化,例如提供投資前風險評估。

下午論壇 – 新經濟與工商專業機遇

林廣明先生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企金業務總監
  • 創新科技推動金融服務進入全面數字化時代,提高客戶體驗和滿意度,例如新興的移動支付方式可提供更便捷的支付體驗,人工智能結合大數據也可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惠及傳統模式無法覆蓋的客戶群。
  • 銀行可利用新技術改善原有風險管理的模式,特別是在反欺詐方面,減少大家對全球貿易交易和支付過程中一些糾紛。
  • 傳統銀行和金融科技是互補的關係,銀行可以發揮現有的優勢,包括專業金融知識、雄厚資源、穩固基礎設施、熟悉監管要求等,加快研究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

洪丹毅先生

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
  • 騰訊金融科技主攻支付、理財和證券三大業務。自2014年推出微信紅包以來,騰訊見證了內地移動支付市場的蓬勃發展,至今已有超過七億平台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工具。
  • 移動支付本身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更帶動另外兩項發明(電商和共用單車)的發展,讓內地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更便捷、智慧,同時商家也可利用移動支付和公眾號等構成的地理位置信息熱力圖,制定更精準的營銷推廣策略。
  • 未來,騰訊嘗試通過人臉識別和實際明確驗證的方式,把身份證資訊載入手機,將來用戶出行不用再帶現金、銀行卡和身份證,只需一部手機走天下。

鍾小平先生

AECOM中國區總裁、亞太區高級副總裁
  • 發展智慧城市必須以人為本,一座智慧城市必須是為“人”服務的城市,只有“人”才是城市一切活動和發展的核心意義與驅動力。基建工程行業要利用高新科技,數據化和人工智慧等高新科技,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環境。
  • 創新不只是嶄新的發明創造或尖端的科技,創新地優化、改善或更好地管理現有的科技和資源,也是一種創新。
  • 過去數十年,香港在新市鎮建設和解決方案上累積深厚經驗,特別是如何透過智慧型基礎設施來滿足民眾的經驗,為“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的國家和城市持續發展提供借鏡。

白連源先生

新加坡長成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 綠色建築不僅局限在建築體本身,在建築、運營、運營、翻新、拆除等各階段都能有效利用資源。在人造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同時考慮建築效益、建築實用性、舒適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 資訊好比建築系統中的中樞神經,建築信息模型可為整個建築周期提供精準實信息,延伸出其他新興建築技術如虛擬設計擬施工、集成式數碼傳輸技術等。
  • 智慧科技和資訊通訊緊密聯繫,帶動建築作業數位化、組件化、自動化,在確保品質優良的同時,亦達到生產上的安全要求;在提高建築生產比例的同時,減少行業對勞工的需求。
  • 建築資訊化有助發揮資源潛力,同時減少資訊不流通、作業不規範所造成的浪費,符合現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鍾偉鋒先生

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市務總監
  • 通訊網絡是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5G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有助建立物聯網,其中窄頻物聯網(NB-IoT)具備低功耗、廣覆蓋、低成本、大容量四大優勢,真正實現萬物互聯,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 對香港來說,要推進智慧城市,一定要背靠中國大陸,利用內地人口基數的優勢,事半功倍。
  • 現今社會面對不同的挑戰,透過創新科技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減少資源消耗,提升效率。智慧城市依靠廣泛利用感應器、物聯網、雲端運算、流動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開發智能系統,5G的推進亦有助智慧城市的發展。

尚海龍先生

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執行董事
  • 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針對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領域,協助科創企業掌握核心技術。
  • 人工智能在過去八年以來取得很大突破,也代表為世界着帶來重大改變,例如臉部識別就是當中的例子。相關技術應用於不同行業除可降低成本,亦可提高效率,例如蘇寧在南京的無人超市便是一例。
  • 目前人工智能仍不可能取代人類,因為其應用只是在單項能力上比人類優勝,功能上替代部分工作,整體而言仍未能視為擁有真正的智慧。

張國林先生

馬來西亞鑫資金投資有限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
  • 維護、加強誠信非常重要,創新、合作、人才是啟動未來和發展創新經濟的一個主要動力,在一個誠信大環境下能事半功倍。
  • 馬來西亞是人才寶地,雲集不同文化、語言、世界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擁有合作、創新的經驗和精神,造就馬來西亞早於二十多年前已洞悉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潛力。
  • 國外回流的人才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可貴經驗,對於馬來西亞和國際上有所認識,幫助回國後創業與本地企業的合作,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商機。

杜健明醫生

長江生命科技醫藥研發副總裁
  • 人工智能是最重要及創新的平台之一,可開發很多不同應用,醫療便是當中之一。
  • 人工智能是最重要及創新的平台之一,可開發很多不同應用,醫療便是當中之一。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等科創技術的應用為醫藥研究和醫療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應用的領域廣泛,包括疾病的診斷,如根據圖片就可以檢查一個人是否患有糖尿病,憑藉計算方式和人工智慧就能完成診斷工作,而不需要醫生干預。
  • 人工智能是最重要及創新的平台之一,可開發很多不同應用,醫療便是當中之一。人工智慧可以藉由分析基因數據診斷疾病,但現有的基因數據主要是基於西方人口,對亞洲人口而言未必準確。如果可以收集亞洲人口的數據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張俊賢先生

羅兵咸永道中國風險及控制服務部合夥人
  • 創新的定義是從無到有,目的則是為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價值。
  • 創新一般就是利用科技帶來創新,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大數據都是現今推動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
  • 區塊鏈具有加密保護、資料分享等功能,可用於解決社會或審計問題,從而節省時間和程式,另外亦可防止第三方隨意更動資料。
  • 人工智能的出現即使讓舊有工種消失,但亦會產生新工種,因此並不會令年青人失去工作機會,例如專業機構便可能受聘驗證人工智能的工作成果。

此刊物/本項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撥款資助 。
在此刊物/本項目的任何活動中提出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